永昌堡英桥王氏简介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东临东海,西倚大罗山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是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国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是明代温州地区极具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是浙江仅存的两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垒,既为军事遗存,又富水乡风情,街道河渠呈井字,跨河桥造型各异。城堡雄伟壮观,南北长达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城中有城堞900余个,敌台12座,铺舍20个,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四座城门、四座水门。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有二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上筑有形式各异的多座桥梁。两岸以方块花岗石斜筑,以利水陆交通、灌溉、浣洗。堡内原有水田100多亩,危急时可生产自救,不怕久困,以促进军民两安,可见当时经划之妥善,谋深而虑远。
(图)永昌堡环海楼
(图)永昌堡东门
在古堡繁衍生息的,是一方望族英桥王氏。据《英桥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其里曰英桥。自始迁祖万十一公根植此地,悠悠七百余载,传承二十九代,英桥王氏瓜瓞绵绵、家风悠长。
据记载,明代初期,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屡有倭匪侵袭,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当时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1个月捐金7000余金修建成永昌堡,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永昌堡由此时开始闻名于世。堡内人民曾8次胜利地抗击了倭寇的侵略,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图)永昌堡西门、英桥王氏九世祖王叔果、王叔杲雕像
(图)永昌堡夜景
英桥王氏家族学风浓郁、人才辈出,历数百年而不衰。自明代弘治以来,涌现状元、传胪、进士13人,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历史著作70多部,是明清时期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素称文化之乡。堡内的历代名人对温州地区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如江心屿的双塔、瑞安仙岩寺、半山草堂等,以及许多古桥梁都由王氏后人主持建设或修缮。
(图)永昌堡内古桥
英桥王氏家族科名辉赫盛于明清,而耕读传家,世传家学的良好家风代代相承,至今人才济济。教授、专家数十人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成绩显著,如电机专家教授、曾任浙江大学代校长的王国松先生;著名戏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温州和平解放作出贡献、曾任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的王思本先生等。
(图)永昌堡英桥王氏宗祠内景
永昌堡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比永昌堡建城还早16年,由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独自所建,为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王氏宗祠占地13余亩,七间三进,前进有三间石碑楼一座,中进仪门五楹,后进三楹,旁分左右二厅,廊庑七楹,环列左右,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结构之古重,镌刻之精微,保存之完整,确系浙南罕有,整个宗祠格局尤似故宫,因此有“江南故宫”之美称。内部结构更是旷世一绝,其飞檐、斗拱、吻兽、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系浙南地区之最,是永昌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今天的王氏宗祠,设有图书馆、风情民俗室、乡贤名人馆室、抗倭筑堡展览厅等,月均人流量约1万5;参观对象年龄段广泛,尤以中老年为最多。这里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祭祀活动、文物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节庆晚会、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以及其他各类展会等等。
永昌堡英桥王氏家规家训
(图)英桥王氏八世祖 王澈肖像
《王氏族约》为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
王澈(1473-1551)字子明,号东厓。明正德八年(1513)中举人。初授礼部司务,升兵部武库司郎中,累官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嘉靖十八年(1539)以侍奉父母双亲年迈辞官告归。在故里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谱,并以士大夫缙绅家楷范,振举族约、以敦家风。
(图)英桥王氏家规家训温州府告示
由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约》共十章计一万二千五百余字,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主要包括六大内容,一是家族成员要敦宗睦族;二是重视子弟处世、为官的训诫;三是对子孙俭勤持家训诫;四是对子孙修身为善的训诫;五是家族、家族成员与国家的关系;六是家庭治理与婚嫁要义等等。其训诫方式以古代圣贤格言、事例说明做人、治家、修身的道理,传递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贪去奢、敦亲和邻、保乡爱国等浩然正气,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族约》除有严厉的约束处罚机制外,还重视精神褒奖,如对行善举者,不限贫贱,均载录于族谱中颂扬;反之,有行不义者,则据实在族谱中记录警示。
王澈在著族约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温州大饥荒,於王氏宗祠施粥赈灾,召饿者入内就餐,日逾千人。前后共计两个月,使数万人存活。在稻熟告归时,灾民对着宗祠相拜以表感恩后才一一离去。赈灾施粥足见东厓公仁德之心,更是族约宗旨的生动实践。
因《王氏族约》功效卓然,永嘉县和温州府为敦正民风而对其鼎力举荐,并将其上升为官方推崇的“族内宪法”范本。但这一族约精神决不止于字面纸上,王氏历代先贤将其践行为扶贫济困、抗倭建堡、建寺筑庙、铺桥修路等务实义举,先后创立过半山草堂、鹤山书院等公共学习场所,并资助府学县学建设,以利地方百年树人。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为王叔果所撰墓志首句即说:“永嘉故多贤士大夫,然无有如王氏。”明浙江提学薛应旂所著《永嘉场王氏宗祠记》提及:“余尝溯观古之世家其宗法相承,惟河北博陵崔氏;江西江州陈氏;浙江浦江郑氏;英桥王氏仅四见焉……”足见英桥王氏贤名之盛及《王氏族约》影响之大。
(图)游客在参观王氏宗祠里的乡贤名人馆室
正是王氏祖训的微言大义,和良好家风家训凝聚起来的坚定意志和强大精神,让英桥王氏举全族之力建成了全国罕见的私家城堡并八退倭寇,且世代簪缨、为官不贪,50多名的王氏官员中还连续出过“铁御史”王诤、“清廉典范”王继明等多位声名卓著的廉政官员。王诤为嘉靖十三年(1534)间进士,并历任溧阳县令、山东道察院御史及云南巡抚。在溧七年,抑制豪强,为民申冤。他还曾怒砸贪腐官员酒席,被称为“硬骨头”、“好御史”。巡按云南,时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肆毒一方,民怨载道。沐国先后以金相诱、以毒相胁、以死相迫,王诤均不为所动,最终将其绳之以法。此事之后,“声震宇内”,“天下称名御史者必东瓯王公”。王诤一生清廉,致仕归乡之时,仅几箱书、一张琴而已。
王诤族侄王继明,初任直隶太平府当涂县令,一改前任酷吏之风,廉政善治,简礼亲民,前任留下的小吏因捞不着油水,多数自免而去,曰:“我不能从公度活矣!”后遭奸官陷告,称王家奴仆上百,家造府台大门。朝廷派人暗访,到其永昌堡老家,见埠头有中年妇女漂洗苎线,问之正是王继明继室,引探其府第,却是三间小旧房,里面白发老妇正捻苎丝,婆媳俩以小工为孙儿凑钱念书。
永昌堡英桥王氏家规家训内容
(图)英桥王氏家规家训书籍
1、廉洁篇
凡子孙居官,务要廉勤正直、尽忠体国①、恪守官箴②,其治行③卓越,惠泽④及民,及有功德为宗族乡邻所庇赖⑤者,殁后于谱传之;如贪酷被黜⑥者,于谱上削其爵。——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体国:泛指治理国家。②官箴:原指百官对皇帝的劝诫,后指对官吏的劝诫。如为官忠于职守的称“不辱官箴”。③治行:治理政务的成绩。④惠泽:恩泽、德泽。⑤庇赖:保护、依靠。⑥黜:废,贬退。
【释义】凡子孙担任官职的,务必要廉洁勤政正直,竭尽忠贞治理国家,恭敬地遵守为官的职责准则,他政绩卓越,恩德普及老百姓,以及功业和善行为宗族乡亲带来好处,那么就在宗谱上立传纪念;如果为官贪赃枉法被罢免贬斥,那么在宗谱上不记载官职。
2、家风篇
凡生员①乃族中之秀,当敦行②好礼,崇尚气志,嚮③以为族众表帅。若唯利是营,不顾名义出入公门,干扰邻邑可鄙甚矣,何以为士耶。仕官家居者,尤宜以道自重,谢绝私谒④,以共维宗风可也。——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生员: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都称生员,俗称秀才。②敦行:注重品行;③嚮:通“向”,往昔、从前。④私谒:以私事谒见请托。
【释义】凡生员是宗族内的优秀人才,应当注重个人品行和遵循道德规范,尊崇气节和操守,往昔把生员作为宗族学习的表率。如果唯利以图,不顾名誉气节出入衙门,干扰乡邻,那就很可鄙了,还有什么资格作为知识分子呢!做官的人在家闲居,更应该以道义自重,拒绝私事到官府请托,共同维护宗族的良好风气。
3、守法篇
凡包揽①侵欺②,国法具在,小则辱身丧家,大则祸害宗族,切宜深戒。——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包揽:兜揽包办。②侵欺:迫害、欺凌。
【释义】凡兜揽包办地方事务、迫害欺凌乡亲(的人),都难逃脱国发的惩罚,轻者自身受到侮辱无家可归,重者就会祸害宗族,要引以为戒,切记。
4、治家篇
凡保家之道惟俭与勤,若习惰好闲,用度无节,甚非久长之理由,为庶人①、为士、为大夫卿佐②道则不同,本诸勤俭一也。——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②大夫卿佐:泛指官吏。
【释义】凡保家的方法只有节俭和勤劳,如果游手好闲,生活奢靡,决非长久之计。作为平民百姓,或者读书人,或者官吏,虽然思想方法各不相同,但勤俭持家这一根本却是相同的。
5、德行篇
凡族众行检①高下,敦崇②道德言行,足为师表者为优等;以推仁尚义入孝出弟,不得罪乡党③者为次等;凡优等死则于谱传之。——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行检:操行、品行。②敦崇:惇厚高尚。③乡党:乡里,语出《语论·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释义】凡宗族中众人操行的高低,凭他人品、道德、言行,能够为人师表的为优等;凭他尊重仁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不得罪乡里乡亲为次等。凡获得优等的人在死后于宗谱中立传纪念他。
6、宗训篇
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扰门庭;毋为赌博,以荡产业;毋纵淫僻①,以陨②家声;毋耽麴蘖③,以乱厥④性;毋习游惰,而忘治生⑤,謄此训诫,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尔宜深省。——摘自王澈《王氏族约》祠仪
【注释】①淫僻:淫乱放荡;②陨:败或毁败;③麴蘖:也做曲蘖,指酒;④厥:其;⑤治生:管理、处理好谋生之业。
【释义】侍奉父母亲一定要孝顺,对待老年人一定要尊敬,兄弟之间要友爱谦让,为夫的行事要合乎正义,为妻的要守妇道。不要干违法的事,招致官府的惩罚;不要依仗富有强势,去欺凌贫穷瘦弱的人;不要争强斗胜好打官司,以致扰乱宗族家庭的安宁;不要赌博,以致败坏产业;不要淫乱,以致毁坏家族声望;不要酗酒,以致乱了本性;不要游手好闲,而忘掉谋生之业。抄录这条训诫,实在关系到我们宗族的兴衰。再三嘱托,希望大家深刻反省。
7.推崇义举篇
凡周血阝①族之贫,难及于宗祠,有义举在②有余之家即宜务行之;今累困廪③连阡陌④,以遗子孙至言,祖宗公事则缩颈方丈,宴亲宾绮罗填笥⑤,于族人之饥寒,罔恤皆由大义不明,未尝念及一本之意;夫创业累锱铢⑥,而后人用之如粪土⑦,富贵有时替,而人死贵留名;故家有余财而不能树恩于族,谋盛举以垂不朽,是诚不智之甚也。——摘自王澈《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①周血阝:即周恤,接济、救济;②在:表处在某种位置;③困廪:谷仓、粮仓;④阡陌:田界或田间小路;⑤笥:原指盛东西的方形竹器,泛指箱子;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细微的数量。⑦粪土:此处比喻把先辈辛苦积聚的财富视如粪土,任意挥霍浪费。
【释义】凡救济宗族中贫穷困难户,以及宗祠发起赈济义举,富裕的家庭就应该用行动来响应。但现在有的人家粮仓多多、田地连片,用来赠予子孙,至于说及为祖宗办公益的事业,就变成了缩头和尚;宴请亲朋好友,绫罗绸缎排场阔绰,对族内还有在忍饥挨饿的人却不救助。这都是由于大义不明,不顾念本是同根的缘故。先人创业时把财富一点点积累起来,而后代却视财富如粪土。富贵是不会长久的,可贵的是人死后给后代留下好名声。因此,家有余财的富户却不能施恩泽于宗族,不想谋划善举而留芳于后世,实在是很不明智啊!(温州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