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已经有5个年头了。平时在给干部写考察材料的时候,第一段往往都是这样开头的:“该同志政治素养较高,能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当然,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后面应该加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
坦白地说,从前我一直觉得政治理论学习这件事是务虚的,无关紧要的,只有工作才是实在的,有意义的。后来,我读了一本书,叫《之江新语》,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头版特色栏目的短评汇编。其中有一篇短评,谈的是务虚和务实的关系。文中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这个设计‘图样’的过程,也就是务虚的过程。可见,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干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常年辛劳,夙夜兴寐,却又打不开局面,究其原因,往往是出在没有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上。”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学政治理论是脑力活儿,务实干工作是体力活儿。假如脑子转得慢、转得死,肯定干不出漂亮的活儿。因此,只有把政治理论学好、学深、学透,才能打开工作局面,解决矛盾问题。
所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出版,我就很兴奋地拿起来读了,也认真做了笔记。这本书讲一共了17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内容很广,对我启发也很多。这里,我就粗浅地谈一谈其中一点体会,是关于走群众路线的。
书中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想起多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乐清市东北部的某个贫困乡。那时,我还很青涩,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成熟。我的分管领导非常热情,毫不吝啬将过往经验传授给我。她说:“这里的民风是很彪悍的,村民心中不满就会上访,给你搞几出‘群体性事件’,让你工作无法开展,每天焦头烂额。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很淳朴的,只要你真心为他们做事,帮助他们建设村庄,他们也会衷心拥护你,配合你的工作,对你投桃报李。”这是我第一次对“群众路线”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领导这番话意味着:脱离群众,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从此,走群众路线就成为了我工作上的一个方法论。在纪委宣教室工作的时候,我常常想,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文字风格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何才能把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做得让老百姓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在干部室工作的时候,我会经常跟机关、派驻、乡镇街的纪检监察干部聊天,从聊的过程能够中得知现在我们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干部对自身能力提升、干事氛围营造、后勤保障等方面还有哪些期许与诉求。正因为我们考虑问题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让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有一次,我们去乡镇街道去调研工作。一位中层干部跟我们抱怨说:“现在12345热线有信访件都转到我们这里。我是学法律的,其实很多事情法律上都已经明确规定了,老百姓不懂法,也不听解释,非要来我们这里闹,说我们不给解决。这些老百姓就是素质低,信访的制度根本就不合理。”
我一听,眉头不由自主皱了起来。这个干部自称“学法律”的,说老百姓“不懂法”、“素质低”,此人真自我感觉也太好了吧,心中完全没有“人民”二字啊!恐怕他早已忘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维护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矛盾问题的争端,的确,法律是其中一个工具。但除了法律,还有人道主义,还有公序良俗,还有每个人心中的那一份道德感。如果老百姓都能够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来向我们政府来反映和求助吗?我们都知道打官司的成本是很大的,不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承受的。信访制度让老百姓诉说心中委屈、宣泄情绪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为我们如何健全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提供了痛点与重点。我们拿到信访件,难道不是应该首先关心,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社会上,究竟还有哪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让我们的群众伤心了吗?
我们每年都面临涉纪访、越级访的压力,我们与其说群众是刁民,把群众放到我们的对立面,倒不如说是我们不懂人心。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我们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应该去学一学心理学和谈判的技巧,以此准确分析群众的心理活动,摸准群众的愿望与期盼,重建群众的健康心态,在法律的框架内,尽可能地为群众争取到一些适当的利益。
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有时候可能是冰冷的,但我们可以对冰冷的政策进行有温度的解读。至少要让群众感受到,我们共产党人对群众的心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