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华亭村西村山麓,有一座独特的纪念馆——孙昭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国明朝著名的监察御史孙昭。该纪念馆是由居住在该村的孙昭后裔牵头,温州各地的孙昭后裔和孙氏族人募资建设。
关于廵按监察御史孙昭的史料
◇孙昭,永嘉人,御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秦鸣雷榜。(《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孙昭,永嘉人,甲辰进士。嘉靖十九年庚子科。(《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孙昭,字明德,永嘉人,嘉靖甲辰进士。令永丰,补魏县。削弊惩奸,政称异等。擢云南道御史。巡茶陜西,更定茶马法,至今便之。(《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引《温州府志》)
◇(正德)廵按监察御史。孙昭,浙江永嘉人,进士。(《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三十一)
◇廵茶御史。孙昭,浙江永嘉人。(《钦定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卷二十七)
◇孙昭《西行稿》。永嘉人。(《钦定四库全书·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
◇孙昭《西行集》二卷。字明德,永嘉人。(《钦定四库全书·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
◇孙昭,字明德,嘉靖甲辰进士。初令永丰,后补魏县。削弊惩奸,政称异等。擢云南御史。巡茶陜西,更定茶马法,至今便之。继按河南,首论宗藩之不法者,称旨废夺,境内以安。按部持风裁,先声褫魄,所至墨吏解绶而去。(乾隆三十年刻本《永嘉县志》卷之二十一《人物下·仕绩》)
游人瞻仰孙昭纪念馆
永嘉孙氏六世祖孙昭,字明德,号斗城,明正德戊寅年(1518年)出生于温州郡城。少年立志读书报国,二十六岁考取进士,曾任江西广信府永丰县知县等,后跃任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查监察陕,滇,豫三省,常微服私访于市井,关心民情。孙昭秉性耿直,为人诚信,疾恶如仇,任内严惩地霸恶棍欺行霸市,鱼肉乡民之劣行,使民众得安生。因三番五次得罪于严嵩奸党,使其怀恨在心,遂生歹念,假设宴驿馆请孙昭赴会,暗投毒于洒,孙昭回家不久既散手人间,时年四十一岁。孙昭文才出众,在短暂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文章,最著名的有《丰城集》和《斗城集》二卷传于世,及收录在《谱牒文鉴》中的一篇《家训》文章,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为子孙后人留下情深意切的训导之言。
永嘉孙氏六世祖孙昭在明·嘉靖戊申年端阳写的《家训》
孙氏《家训》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共分八部分。
一是讲礼节。把讲礼节放在第一位,“居家莫先于谨礼节,正名分”。他认为:彼家庭之坐立跪拜,虽礼之细,而家教之所由关也。”
二是别内外。把治家之道没有比“别内外”重要。“夫内外弗辩则家政隳,男女无别则家伦渎矣”。要使“家门垂范,至严世守”,妇人必须“不宜接外亲,亦不许外出”;兄弟十五岁时就必须“令外宿,不得混处于内。”
三是训童蒙。他主张“父兄之教莫先于养蒙世。句读之师,不必过求误矣”。他告诫族中人:凡族中子弟7岁到15岁,读书“心志犹不道,文义犹无解,当授以他业”。把“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作为养生糊口保家之道。
四是诫后娶。他告诫族中人,遇到中年失偶,儿子都成了家,切不可续家。娶来的后妻,如果不能生育,该女人成为“古今最悲惨之人”;如果有孩子一起嫁的人,后妻则有可能不顾前妻的子女,只顾自己生的孩儿。如果是年轻的女子,自己的精力已衰退,她的血气方明,“视其夫为无用,嫌隙日生,离间骨肉,以至丑声闻外者,皆此后娶者之过也”。
五是明继续。年老无子,必须要有养子,但不必拘泥于子侄辈亲疏关系。如果过继的侄儿属不肖之子或者侄儿的父母与他的家庭关系平时相互仇怨的,不能勉强过继。只要是房族中的“贤能亲爱子姓,皆许择立”。他认为这是“通人情达权变”的好办法,要求家庭中人不要为此争执。
六是睦姻族。“睦族之道,莫先于恤贫。”对于家庭生活困难,孤苦伶仃的孩子,如果堂房叔伯中没有能力抚育,房族中有能力养的人,应当尽量收养,不能使这些人流离失所。成为娼优,会“辱及祖考”;成为奴婢,会“玷及祖宗”;成为皂隶,会“辱及父母所生之身”;成为道姑或和尚,会“恶其人异端而弃人之大伦也”。同时,对于死亡的人房族中“亟棺衾殡之”。
七是谋治生。治生要“以农为上”。种田人无市井奸利之习。决不能妄想“趋厚利”,天下没有“十全之利”。他告诫贪图厚利的人:“利厚矣一蹶,而祸且莫涯。”
八是敦习尚。民间有一种习惯,生病备礼去求神,死亡去开坛祭七。他告诫族中人,“祭七费用浮靡,祷神无益于病”。他希望房族中“知义达礼”的人,要认真考虑一下,如果把二项费用来资助生活贫困的人家作为医药费和表葬费“岂非实惠”。
孙氏家训,距今达450余年,孙姓人把祖宗的家训完整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家训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历史价值远远超过其历史局限。
家范
盖闻国有律以治民家有法以睦族然齐家治国其理一也第旧谱家范简而不偹缘先世人 丁稀宗祠合一其教不作不可也今分派以后久离不合上智者或念木本之亲下愚毕熟知水源之义且多属农耕小修儒 设无家范之条将何以教其兴孝兴弟刘家睦族之义哉今任谱蝶重修帮创俚言以正家法每遇祭祖享后之际族长当演说其事使有犯而未发者亦知辙改弦如再怙恶不后按此以治其罪虽属逆耳之言实系苦口之药千虑一得了孙劝勉也
训蒙童
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敬故训蒙为至要焉人之者少知识初启可成可败俱在此时即宜入学从师收其放心天资聪颖有厚望者将来成就固未可量即无多期望之子弟亦得以日识一丁一生足以应用且义粗知异日不陷于 暴不致于放肆父兄亦省得许多教 训许多 戚世谓习其句读之师不必深求其说非也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始之不谨后将渴望每见富贵之家用财如泥沙独延师之费较乃毫厘欲流之长先遏其源求木之茂先培其本待师不诚子弟所以被 也为父兄者必知尊师重道不要其所从来子弟亦易上进自八岁以至十五岁可以造就则力能培植使之日就月将克执其业小成大成欲望无穷将见 为有本之学出于有用之才立身行道建功立业门闾亦因之以光大为如其不可造就即为之谋他圖计长久若聼其自 自 惰 弃业不 不工不商不贾终为无用之人 非式 之方矣
慎嫁娶
娶媳必求淑女嫁女必择佳婿不可预为 援之计或艳其富而娶之则必用厚弊以聘之 家产非虚侈用无節已不免奢侈使富不如彼勉强支持所得已不偿所失矣或艳其富而妻之不择佳壻以配之虽后日成败难以逆料已不免失之疏漏他遇人不淑游荡无赖贻悔且其身矣二者不可不慎古人云嫁女求其胜我家者娶媳求其不如我家者洵为权衡之至当矣哉。
睦宗族
一族之中贫富不同缓急相通有无相济在朋侪且有其义况同族乎无赖之徒余取余求谿 无 施 可缓至其人之有志气者贫不自保必格外周济且为之百计 维以觅生活又有死无所依族内理应为彼棺 殓 不可视若秦越倘族内子女有孤贫无靠亲房不能无育族中有力者必收养之 使之流难失所或没为 婢贻玷祖宗 罪不少。
贫之
轻财好施侠烈之风固不必学推觧市惠希圖名声亦不可学但亲邻之中有贫苦者宜多温 一许一诺既出必践不可故意作难 兴不兴久困涸辙之鲋一毫不援于任恤之义大有乖矣又有一般亲邻自知爱惠已多不好啟齿尤必曲意躰谅力能固济即代为婉转切不可坐视不救至泛泛交 权子母以出入居心务 公平 寓仁厚 于刻薄 非肥肉家之 有 假不归 出之不得已者亦必曲意包 不可执一人以例其无谓世多无好人也 几 家可卜其长久也。
戒婬欲
盖婬为万恶之首见色而起婬心 穴 墙伤风败俗必至犯朝 之法贻祖宗之辱招妻子之怨被乡邻之笑祸患之伏不可胜言从幸而获免不致败露冥冥之中自有报应惟 欲之未萌不使潜滋 长于陷微之中则慾之煤自绝矣且蕉 十则所云未见不可思当见不可乱已见不可意为婬立戒词简意 人当一日之中宜三復斯言则可也
戒赌博
诱人之事不一惟赌最易害人之事不一惟赌最深惟能谨之为先则不入其中矣礼曰应感起物而动一日 中便不能自把持夫人意迷于利亦若易遂其原不敢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况意之财其可侥幸乎人生于世无一日可以自逸自有本业即当竭力从事心常 在其中自然不慕于外若舍本业而不图自然之利既已坐丧贪他人之为先失自己之牛非计之得也而招怨动气虚名玷节患不胜言不必论矣大抵贪心一起无在不贪贫亦贪溪 难 不至于倾资荡产并其身以殉而不已也事之可恶莫什于此不敢子孙有此行也
戒游荡
业精于勤荒于嬉生于患死于安乐自古贤人良士未有不朝乾夕惕以著芳名于奕世也苟自存满足之见不顾祖父创业之艰不遵谨身节用之训薄菜根而思鱼肉轻布帛而重文 好 优而乐设誯 欲偷安自鸣 意必至外受小人之欺内受奴仆之骗如蚕之食潮之落不觉其源之竭矣旦迷途知返家资已什难数日之费用不足较前一日之需而 救已 光业亦无由而 惟知为天地惜物力为朝建异恩膏为祖宗惜生日之勤劳为子孙惜后来之福泽 富不至于贫贫亦可至于富安居粒食俯仰无虞不亦 其所哉
戒嗜酒
夫祸之由生多在于嗜酒人当志气清明每事三思把持自在于心忿言不出于口一为酒所困志气乱血气刚平日积忿至于一发而无 即 芥之怨容伏 中亦晚以大放 辞惟绝之于平日饮不能多即值崇饮之会亦不至于 制防之于 时难值饮乐之场亦自有 节制人至于丧仪我自将其温克不益见涵养之独优 不知谨此怨忿易生祸患 不测后难悔之亦无及矣古之人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寓秩之于实 不授 以伐之权良有以也 吾族者尚其知监于兹
戒徤讼
人皆自以为是故忿争因之而难弥惟平心约想忍耐三思则讼之端自弭矣其始起于有所争雨争不放则讼难已矣其 结于有所 不胜其 则 益徤矣因之从中射利者挑唆是非貌为帮庇内 互相鼓 而讼遂反 相寻结而不可觧矣或结纳有势力之人 干竭之路积怨成仇不惜养身之资以饱胥吏之腹究之讼未能释而赀财耗发 半矣平日铢积寸累不胜勤苦一旦为讼之故毫不知惜不亦或乎语云忍不斯湏乃全 躯又曰终身让路不失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 人湏常 此言 几有以微其忿而身家亦得以长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