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令,号梅溪,南宋温州府乐清县左原(今淡溪镇四都梅溪)人,卒谥“忠文”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公元1157)赵构御擢:“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考取状元后,历任左承事郎,绍兴府佥判,秘书省校书郎,建王府小学教授,著作佐郎,太宗正丞,司封员外郎,国史院编修管。崇政殿说书,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侍讲,侍御史,礼部侍郞,集英殿修撰,敷文阁侍制,直学士,太子詹事等职,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其间曾离京相继任职于绍兴、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
王十朋有“梅溪集”五十四卷,“杜陵诗史”,“东坡诗集注”“家政集”……等著作传世。“梅溪集”被清翰林院编修纪晓岚收编入“四库全书”中。
梅溪草堂
王十朋在朝忠君爱国,犯颜纳谏,荐用良将,力主抗金,不避斧铖之诛。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同党史正志、林安宅、龙大渊等议和投降派欲踵奏桧之后尘;王公迭章奏累皇上,斥其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等八罪。在州郡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州民思之如父母,饶民断桥相留,夔民书像以祀,湖民闻名息事,泉民立祠祭拜,正绩卓著,宋史有传,彪炳千秋。
王公一生,正如宋大儒朱熹所评:“在朝廷则以犯颜纳谏为忠,在州县则以勤事爱民为职”的“光明正大之磊落君子”。其身虽逝,其神常在,其道德文章,如日月之行天,越千秋之永存!
王十朋公故居
左原王氏自北宋初王庆嗣公从杭州养沙坑迁乐邑左原为鼻祖,距今已近1100年,王十朋是庆嗣公第七世裔孙。庆嗣公迁左原定居一无所有。经几代人的努力,直至第五世王格(十朋祖父)继承先人勤俭创业之志,同子王辅(十朋父)兴建王宅共20多间;那时开始重视读书教育子女成人之举;从此王家生活开始走上富裕。
但是,好景不长,因方腊造反其部下一支部队经过左原把王家20多间房子全给一把火烧掉,家里的财产全被抢光;父亲经不起这场劫难打击,一气成疾而亡。此时31岁的王十朋撑起了两个弟弟两姐妹及老母八口人之家,又开始度日似年,贫穷如洗的生活;他的“题卓”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窥迫困境。
当十朋41岁时,母亲逝世又给予沉重的打击,但他仍坚持晴耕雨读,白天劳动,夜里攻书,直至奸相死后,他在众亲戚友,老师潘翼,万东平,乐邑府尹刘默等鼓励下上京参考中举“状元”。此后十朋进入仕途,勤政忠国,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带家眷奔赴“饶、夔、湖、泉”四府知州。难以顾及家事。二弟寿朋又名十俊、字梦龄迁居武夷山为鼻祖,三弟百朋字昌令移迁永嘉石拄王氏始祖。而十朋泉州告老还乡不久又圣旨召京任太子詹事;因疾辞退返家三个月过后既逝。
由于十朋为官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所以泉州任满带扶着夫人贾尤凤灵柩回家。无钱埋葬将灵柩安放于白岩庵姑妈墓侧。可见其毁后重建故居不可能与被毁前住房相比。且至今800多年的故居年久失修面貌全无,唯有台门匾额上留下后人重补上的“小大由之”字迹。
洗砚池
十朋逝世引起孝、光二帝的重视,拨款派员建造宏伟壮观,占地2000平方米的墓穴。墓分五级:“墓前有”凤凰楼“、文武石像”、“石马、石虎、石羊”、“放生池”“四贤碑”。其四贤碑则由朱熹题“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公墓志铭”的盖头;宋吏部尚书江应辰着文,丞相张栻书字,“四贤碑”分立东西两亭之中,碑前台门,墓四周边乱石块干砌围墙,墙内外青松翠柏,距墓南约60米处有三间守墓房,至今一直居住着王氏后裔日常祈祷焚香祭拜,打扫墓地卫生等事。
十朋墓历经八百多年苍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后“四人帮”被粉碎,党中央重视文物保卫工作颂发“文物保护法”,王十朋墓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八年经浙江省文物部门批复及考古研究所设计进行维修,在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下,经王氏各地后裔的共同努力下,自一九九八年十月动工,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竣工。
王氏家风
据王十朋“家政集”记载:“始祖自钱塘来,盖七世矣。虽家寒微,无德可记”。又载:“然而高、曾以来。皆孝顺慈善,至今邻里父老尚能道之。”王十朋家风兴盛始于他祖父王格的勤俭治家风范,经他努力家境较为富裕;但真正使农耕为主转型期是王十朋的父亲王辅承勤俭治理家庭为主转变成“以士易农”。王辅天性喜读书,至老不倦”平生乐教子从学,不以家务夺其心,至以身率之,欲亲见诸子有成,以慰其意心切,”正因王辅的以身作则行为带头作用,对十朋后来学业和科举之路起到很大的鼓励和促进。王十朋对其父亲王辅很高评价:“为子则能孝其亲矣,为兄则能友其弟矣,为夫则能和其妇矣,为父则能教其子矣。闺门之内,上下和睦,与乡党邻里之间,无怨无恶,身死之日,虽行道之人,无一不咨嗟叹息。呜呼!真可谓善人君子矣。”
正因为王氏家族从高祖以来历代形成的家风在王辅身上得以集中体现,并渗入到了王十朋思想观念中,对其后来人生治家和从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王十朋又以“家政集”将王氏家风从观念到理论,最终形成规范的家规、家训制度。他的“孝敬奉先、谨厚治身、勤俭兴家、诗书教子、行善积德、仁德理事、诚信立世”的规范家风给世代后裔留下极其宝贵的家教经典。
孝敬奉先
王十朋在“家政集,本祖篇”中引“左传”曰:“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他在“尊祖篇”中提到“尊祖祭祀”;“继志篇”中把父子关系阐述为“继志”是对父亲最大的“孝”;在“奉母篇”中认为“事亲之道,以养为先,养亲之首,以敬为主”……事父以敬,事母以爱……;“夫妇篇”中“夫妇欲其相穆”……;“兄弟篇”中指出“为兄之道主乎爱,为弟之道主乎顺,兄爱弟顺,家道方和,兄弟不和,人伦之丑”;“为兄者当知所以教,为弟者当知所以率其教”……。他把“人祖、父子、夫妇、兄弟”五种伦理关系成之为“治家之法,示意后世裔孙谨记遵守。(家政遗训附后)
谨厚持身
自十朋入宦为官之后,他把“忠、孝、悌”联贯起来,以“修身齐家”引为“治国施政”之上;他认为:“故人之为人父,则孝者必慈,而不孝者不慈;以之为人臣,则孝者必忠,而不孝者则不忠;以之事长,则孝者必顺,不孝者必不顺,此孝悌所以为立身之本,百行之先者也。”他又提出“公家之政”是“私家之政”的外延,谨记父亲之言:“十朋兄弟当修身谨行,以尊先人之教,学忠与孝,以显先人之名,不可使人言王氏有不肖之子,而使先人含愤于九泉之下也。”他的“忠孝观念,使他树立坚定的忠君爱国,反“和”抗金,及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他在知州四郡为官时三立“修戒石”之举体现了他的谨厚持身的崇高品德。赢得时人叶适称他:“自绍兴庚辰至干道辛卯,公名节为世第一,士无不趋下风者。”
勤耕俭读
十朋三十一岁时遭遇房屋被烧光财产被掳掠一空时,他担负起全家生活重担仍不放弃书本,坚持晴耕雨读,白天劳动,夜里功书,决不松手。从“全集”中“题卓”(797页):“吾贫,好作文,苦于无书可阅,好写字,苦于无纸可书,遂于贫中撰出一术,以卓为纸,以肺腑为书,净几无尘,日书数百字,吾之无尽藏纸也!心之精微,日出数百言,吾之无尽藏书也……!”。“悼亡”(全集496页)诗中:“牢落凝香地,同谁话此怀。相勉惟清白,囊如四壁空,难忘将绝语,劝我莫言穷”及“代笠亭记”(全集765)等诗中,反映出十朋在当时度日艰难的情况下,夫妻相勉,兄弟相睦,共同勤劳苦读,携手互勉,奋发图强的毅力。
读书教子
王氏家风自从五世祖王格,重视鼓励对其子王辅耕读成人开始,六世祖王辅的“天性喜读书,至老不倦”,又“平生乐教子,生三子皆遗从学,不以家务夺其心,满望诸子读书成名,以变白屋。年且老矣,挟十朋往游科场,虽不利于有司,然买书而还,教子益笃,至以身率之,欲亲见诸子有成,以慰其意”的以身作则行为,使其家族由农耕为主转变为“以士易农”。至十朋兄弟继承先人之志,又把“诗书教子”家风推向高潮,致使十朋考上“状元”,其后世裔孙相继出现七进士之荣耀门庭,以慰先人王辅在生遗训之意愿。
王氏家训
十朋在“家政集自序”(1032页)中写:“父子欲其孝慈,兄弟欲其友爱,夫妻欲其相穆,帷簿欲其洁修,门闾欲其清白,男子欲其知书,女子欲其习业,亲戚欲其往来,宾朋欲其交接,祭祀欲其精丰,用度欲其节俭,财富欲其无私,出纳欲其明白,奴婢欲其整肃,农桑欲其知务,官租欲其早输,私债欲其不负,府库欲其充实,米盐欲其检察,有无欲其相通,凶荒欲其相济,交易欲其廉平,施予欲其均一,忧乐欲其知时,吉凶欲其知变,忿怒欲其含忍,过恶欲其隐讳,戏玩欲其有节,饮酒欲其不乱,衣服欲其无侈,器皿欲其无奢,簿书欲其谨严,庭宇欲其修治,文籍欲其无毁,门壁欲其无污,秽恶欲其不谈,嫌疑欲其知避,事上欲其无谄,待下欲其无傲,责罚欲其有理,鞭笞欲其不苛,疾病欲其相扶,患难欲其相恤,喜庆欲其相贺,死亡欲其相哀。他又引古人言曰:“一年之计莫若植谷,十年之计莫若植木,百年之计莫若植德。”又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未尝若贫之乐,富而好礼者也。”“士君子欲修一家之政者,非求富益之也,植德而已尔,植善而已尔!”
由此可见,十朋治家遗训教育后人目的不是为了“求富益”,而是要求建 立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规范的家庭成员之间和社会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此训至今,我左原王氏每逢谷雨祭祖之机,必行重温之礼节!
忠君爱国
十朋少年生活正处于金兵入侵,宋室南渡,江山半壁,胡掳猖狂,民不聊生,国家存亡之际,这一切亲身经历激发了他忧国忧民的强烈忧患意识。他在:“伤时感怀”诗(全集第4页)中:“三万六千成掷梭,欢娱常少愁常多。干戈今日犹未定,书剑他年知若何。淡荡三秋冷时节,萧条万里空山河。伤时眼泪满襟血,更把少陵诗句哦。帝乡五载乱离中,亿万苍生陷犬戎。二圣远征沙漠北,六龙遥渡浙江东。斩奸盍请朱云剑,射敌宜弯李广弓。借问秦庭谁恸哭,草茅无路献孤忠。”这诗是于高宗建炎二年十朋十七岁所作,“乐清僧寮有过客钱之题二绝有伤时之叹因此其韵”(全集12页)“终日伤心泪溅花,干戈满眼恨无涯。衣冠南渡如东晋,安得车书混一家。功名谁复汉嫖姚,壮士逢时岂惮劳。半夜飞来看宝剑,此身端许掷鸿毛。”又如:“读亲征诏书二首”,等诗情诗意,均表达了王公青少年时期立志投身报国之胸怀。。
十朋入仕后,他开始实施主战排和,为岳飞平冤以“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之八罪力劾史浩奸党,荐贤抗金,洗雪国耻,光复失土的毕生志愿:见“闻小使胡昉抗虏不屈上甚嘉之有旨命右揆仍有和不可成之语皆出睿断宗社之福也昌龄有诗次韵”(全集282页):“用儒端可复侵疆,活国何劳别取方。文帝要须亲御马,子卿宁患远看羊。抚师暂屈黄扉老,论将宁咨白首郎。行见车书混天下,岂容南北分三光。”当十朋离朝知饶州途中吟诗“去国”(全集264页)“去国常忧国,还家未有家,君恩报无所,含媿出京华”。十朋诗作又如“咏史诗,纪游诗,酬赠诗等诗。”都寄寓了对祖国时局的忧心感叹与对驱除胡虏,光复中原,立志“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的强烈愿望。难怪吏部尚书汪应辰赞他:“屹然立朝,作世郛郭,正色凛凛,危言谔谔。”
勤政爱民
十朋在朝始终坚持抗金,收回失土,迎回二帝的主张,难以改变高宗为保“小朝廷”的私心念头,偏听主和派之邪论;故辞退愿去地方任职为民办事的要求正中赵构之意,于隆兴二年(1164),十朋被任江西饶州知府,干道元年(1165)知四川夔州,干道二年(1166)知湖州(浙江),干道四年(1168)赴知福建泉州,王公在主政饶、夔、湖、泉四郡中坚持以“廉洁自律,追求善治;“抚”字当头,心系民生;减轻赋役,反对扰民;割奉办学,重视文教;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一身正气,敢拒权贵;抑强扶弱,循良恺悌”等施政理念。如知饶初,饶籍当朝宰相洪适写信给十朋,要求用饶州学府故基来扩大自己的后花园。王公严词拒绝:“先圣故居,十朋何敢予人。”敢于顶住权威之请托。在夔州为解夔民吃水难,见诗“给水”(全集370):“按筒引水下山陬,端为夔民解百忧。长使义泉名不断,莫教人费一钱求。”以及“买山植木”修垒“”种柳“等诗都表明王公亲自上山踏勘视察地形,以竹筒引水,建蓄水池解除夔民远地背水度生之苦。又如“夔州论马纲状”(全集635—638页)两次上疏极力阐明改水路走陆路之利弊:“今来茶马司及宣抚司所买马,每岁计一万八百余匹,约计二百一十六纲;本州岛若循环起发,合用船三十余只,每只打造约费八百余千缗。马舡易坏,势须一年一易,计一岁之费,为钱二万六千余缗;自夔至归,水陆二百四十里,每纲梢工、水手约九十人,较一岁之终,为工一万八千人;每人口食、雇钱约五百文,上下水约一十五日,通一岁计之,当费钱十二万贯,草料批劵,亦不下二万余缗。较一岁之间,费于马纲者,盖十五六万贯矣。本州岛三县所管梢工、水手,不满四五百人,若循环不替,所少犹半,必当役农民而为之,而夔之民力既困如此,若又从而役之,必有流离转徙之患。本州岛每年财赋之入,不满二十万,合起上供折估、经总制及官兵请给,皆在其内。今马纲之费侔于所入之赋,虽曰令吴璘管办,岂能偿所费十之一二?财非天降地出,又必取之于民,而夔之民贫如此,财何自而出耶?以一州推之,则一路诸路之困,又可知矣。况水路正行瞿唐滟滪之险,又有恶滩二十余节,水势湍急,濆漩颇多,马性善惊,闻滩声汹涌,必致跳跃,不可控驭,撼动舟船,必有覆溺之患。臣昨在饶州,亲见马纲经过,涉咫尺之渡,中流遇风,十死八九,况千里之至险耶!若舍舟用陆,则自夔至峡,皆重纲复岭,上倚绝壁,下临断崖,行人攀级,股栗汗下,遇雨泥滑,尤不可行,非特有害于人,兼亦非马之利。若欲削平险阻,便马之行,非惟重困民力,又恐有害控扼之险,非所以保护全蜀也。”又上疏曰:“牵驾之役,彼卒伍辈,自少长黥涅,坐食军门,与水性素不相谙,一旦强以牵挽,必至触石破碎,人马俱毙无疑矣。又三峡束江,断崖绝壁,挽舟者无所置足,攀援而过如猿猱然,兵卒岂能为之?况宣司正兵皆西人,尤不善操舟,虽贴无益,马纲之来,急若星火,州县既无可以牵驾之卒,官吏以获罪为惧,其篙工、水手,必不免役民以充之,虽圣旨不欲科扰于民,其势不得不至于科扰。又夔、峡为四川门户,长江上游,正赖此曹守御控扼,以壮天险之势。然土狭人希,厢禁军类多缺额,诸州每以招填不足为忧,重以出戌于夷陵,防秋于诸处者非一,所存无几,若又役以牵驾,疲于往来,以无几之卒伍,应无穷之马纲,非惟耗费钱粮,妨废教阅,正恐州郡空虚,因致意外之患,非细事也,况茶马司岁发马一百六十纲,而宣司不与焉。除自五月至八月,江流泛溢,瞿唐不可上下,舟航当戒,谓之住夏,一岁之间,可发岁额之马者凡八月,每月计三十纲,每纲用三船,每船用十五人,十纲为一番,则用四百五十人;上下二番,则倍之,为三番更替,则又倍之。臣所论者一州,乃马纲已经过而目亲覩者尔,马纲过夔府一路者凡六州,通而计之,者每番计二千七百人,上下番计五千四百人,三番更替计八千一百人,若更欲多作番次, 非惟兵不足用,而舟舰亦无。臣所治者夔州也,夔为帅府,系屯兵之地,而数犹不足,其他如涪、忠、万等州厢禁军,多者不过四五百人,少者二三百人,归州所管止百余人,其间又有剩员半分,隆老疾病者居其半,若尽驱而为梢工水手,为一番且犹不足,况欲多作番次耶!”十朋有凭有据、入情入理说服孝宗改水运为陆运,为民减轻了赋税和徭役之负担。
十朋知湖州正遇湖州三年水灾,农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离乡出走,湖民纷纷起来造反。当湖州百姓得知王公任湖州太守,闻见即息事。王公首先说服民众发动浚流排洪,生产自救,重修贡院、恢复教学。使农业生产,社会秩序稳定起到明显作用;当维护湖民生活刚刚出现安定之时,朝廷户部官员不顾百姓生活困苦,反而催纳历年所欠赋税,十朋宁愿辞官不做,上奏朝庭顶住了上司压力,稳定民心。
湖州贡院落成时,王公言及他对湖州人士即期以功名,表示自己甘为人梯:“麟阁功名居公辈,老夫惟愿把锄犁。”接着:“书生战艺真余事,移孝为忠要致身。”提示士子不忘科举在求学中是次要之事,读圣贤书的关键在于道德践履。
干道四年(1168)十朋又奉旨离湖知泉。到任第一件事“立戒石”自警(全集510页)诗:“君以民脂膏,禄尔大夫士。脂膏饱其腹,曾不念赤子。贪暴以自诛,诛求不知耻。指呼有鹰犬,嗜欲肆蛇豕。但言民至愚,孰谓天在迩。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尔。圣训十有六,简严具天理。大字刻山骨,朝夕临坐起。一念苟或违,方寸宁不媿。清源庭中石,整顿自今始。何敢警同僚,兢兢惟勅已。”其次召见七邑知县,期间“燕七邑宰”( 全集489页)王公举杯敬酒时吟诗一首:“九重宵旰爱民深,令尹宜怀抚字心。今日黄堂一杯酒,殷懃端为庶民斟。”可见十朋廉明自律,督促下属,谨守官司箴的严格吏治作风。劝告他们尽心为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才是对本人最大安慰,表达自已的抚民之心意。
此后以身作则,深入各邑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实际情况,分清缓急之需;开展修贡院重教,为国培育人才;晋江截流,筑坝七级,引水荫墒,造福人民等事迹。其为政甚严,而能以至诚感动人心,故吏民无不畏爱。去之日,父老儿童攀辕者不计其数,公亦为之垂泪。至今四郡州民思之特深,怀之如父母!出现饶民断桥挽留,十万僚民40里长亭挥泪而别(全集318页),夔民书像以祀,湖民闻风以崇,泉民立生祠祭拜。王公政绩,各州有志,宋史有傅。正如宋大儒朱熹所评:“在朝廷则以犯颜纳谏为忠,在州县则以勤事爱民为职”的“光明正大之磊落君子”。
廉洁奉公
王公凡所到州群不但是狠找农时,常去田间同农民屈膝谈心,见“出郊劝农”(全集491页)“诗六年四郡劝农耕,自欲归耕尚未成。游宦何如在家好,一廛从此愿为氓。守臣忧国愿年丰,半刺双凫此念同。安得时伤时雨若,有生均在泰和中。小麦含花大麦黄,一年春事已相将。篮与遍入三精舍,拔得公家半日忙。一千石俸窃南州,老病余生厌宦游。已上祠章即归去,一犁烟雨事西畴。”重视粮食生产,为国家储库,人民胞腹担忧。而且以廉洁奉公,敢拒权威,秉公断案,为民雪冤。
十朋中状元后,宋朝廷首先任他绍兴签判,赴任时遇到一民妇击鼓喊冤,王公叫衙役立即升堂时,可同僚阻止十朋再好别管此事。王公问:“何也?”同僚告知:“此案涉及朝廷张侍郎之子唆狗咬伤鲁六小儿遍体麟伤,因鲁六挑水经过将狗打死,结果被绍兴知县判罪入牢,且张侍郎之女是当朝宰相儿子为媳,我怕您(十朋)但当不起呀?”王公气愤地说:“我乃万岁亲擢,深蒙圣恩,仕州县应以勤事爱民为职,理当为民作主,岂能明知有冤而不公断呢?”因此,十朋微服细察中得知鲁六实属冤枉。回民事堂宣判鲁六无罪赦放。张侍郎得知此事怒不可揭,借朝中安抚使视察绍兴府之机,托咐他查问王十朋。
十朋见安抚使査问此事,便将此案详情告知,而后公正地说:“张侍郎官居侍从,心明法律,必不能以一犬之故诬害平民。如真断鲁六有罪,实属无故,深恐府中官员、绍兴百姓议论我们是轻人重犬;不仅我负有误断之罪过,且对张侍从的名德也有所损害?”又机智地说:“安抚大人是很尊重张公的名望,相必您自然会同意为他挽回民心?”安抚使见十朋说的条条在理,只好哑口无言。
王公在绍兴治理鉴湖之时,首先涉及到当地权贵之士填湖占为己用,十朋在处理退耕还湖问题时,不惧权畏人士及地方无赖势力干扰,毅然细致、耐心说服,以至诚情感动他们,以公平、公正处理问题,使鉴湖治理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绍兴人民至今为之念念不忘。
诚信立世
十朋一生在未入仕之前,他继承了先人的以孝敬为先,以谨厚持身,以勤俭兴家,以读书教子,以稙善积德的遗训;在他29岁和37岁时,分别参加绍兴十年(1141),绍兴十八年(1144)两次考试科场考太学均于落弟,但他并没有放弃科举求仕之路;为了实现其父生前嘱言:“十朋修身谨行,以尊先人之教,学忠与孝,以显先人之名,不可使人言王氏有不肖之子,而使先人会愤于九泉之下也!”在31岁经历家居20多间住房及财产被方腊起义烧毁、抢光、父亲一气病亡之下,此时十朋肩负全家度日如年的生活情况下谨记父嘱,仍坚持晴耕雨读,昼夜不息地刻苦攻读,经他诚信努力,终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46岁时取得廷试“状元”。不仅是政变自己人生命远,关键是他实现了其父遗言:“以显先人之名”光宗耀祖之心愿。
十朋入仕后,他开始实施“移孝为忠”“忠君爱国”的家训。“家政集自序”中开明宗义提出:“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公家之政是私家之政的外延,士君子达而见用,有爵位于朝,外则行公家之政,以泽民生,内则修私之政以化子孙。”且又牢记父亲:“以之为人臣,则孝者必忠,不孝者必不忠”之训导;他以刚正磊落,改言极谏,不避权贵开始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史正志、林安宅、龙大渊、杨存中等奸党;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岳正名、荐用良将,恢复失土,平反冤,积极为恢复强国富民建言献策,以实现科举考文“试策”之抱负。
由于十朋在朝已看到“小朝廷”思想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上疏要辞去朝官到地方任职,高宗也看到十朋忠君爱国,勤政清廉,敢做敢为的品德,但又觉得十朋坚持抗金主战,反对议和、收复失土、迎回二帝对他不利,即命他知饶州。十朋产生辞朝官愿去地方任职,在他的一首《梦想八阵图》(全集319)诗中写道:“易任夔子国,身犹在重湖。梦魂輙先往,临江观阵图。奇才盖三国,壮志吞两都。惜哉功不遂,英雄为郗歔。胡为恍惚间,微茫见规模。清时耻谈兵,武侯其戏予。”这诗意是十朋以为诸葛亮奇才盖三国,壮志并吞曹魏和东吴,令人惋惜其功业未曾实现,“空有耻谈兵。”更何况自己不能为国收复失土,重整国威,实现统一,难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自叹自慰。
凡到饶、夔、湖、泉后,他以总结绍兴任职签判时在地方工作经历,开始实施勤政为民,以廉为本的为官之道。先立戒石自律,又拜祭,诸葛、颜、杜、韩、范、苏等历朝名人,尊循先贤,继而关心民瘼,勤廉于事,公正断案。所到州郡任职必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善治”信念;其实施建贡院育人,修建贤祠,兴修水利,引水惠民,灵山稙树,修葺城墙,瀼水种柳,重筑社坛,两奏马纲,乞疏减赋,赈灾济贫等一系列新政。得到各州郡民众的拥戴。其为政甚严,而能以至诚感动人心,故吏民无不畏爱。去之日,父老儿童攀辕者不计其数,公亦为之垂泪,至今民众犹怀之如父母!
只因王十朋的“西来水陆备艰辛,只为君恩不为身”这种忠君爱民思想品德,难怪南宋著名学者叶适评:“公名节为世第一,世无不趋下风者。”又“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宋大儒朱喜评十朋是“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后又一君子”。又说:“为数郡,布上恩,蚤夜孜孜,如饥渴嗜欲之切于已,去之日,民恩之如父母。”又评:“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疏畅洞达,无有隐蔽,而见于事业文章,一皆如此。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心。无不敛祍心服。”“公之必为君子,盖不待尧舜,孔孟而知之矣。”宋吏部尚书汪应辰评:“屹然立朝,作世郭郭。”明代黄淮在(宋梅溪文集)序中作:“其著作为杂文诗歌,率皆浑厚雅淳和平坦荡,不离于道德仁义”的论评。
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宋史)卷387本传记:“凡历四郡,布上恩,恤民隐,士之贤者诣门,以礼致之。朔望会诸生学宫,讲经询政,僚属间有不善,反复告戒,俾之自新。民输租俾自概量,闻者相告,宿逋亦愿偿。讼至庭,温词晓以理义,多退听者。所至人绘而祠之,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等等。
如今:饶、夔、湖、泉四州市党政及社会能人志士多有修贤祠,王公祠,王公桥,改“瀼水”为“梅溪河”。尤其是奉节县(原夔州郡地)于2012年将毁于战火中的“三贤祠”及“十贤堂”重建,修葺“白帝城”,从历代众多的著名诗人中,遴选十人建堂祀之,名曰:“十贤堂”,十朋名列其中。
近些年,夔人对王十朋十分崇敬和敬仰,奉节县在文化规划中,在古城遗址附近重建“王公祠”,并根据十朋公的“十八坊”诗,恢复宣化、刑清、介福、弭节、皇华、锚迁、兴龙、卧龙、庆丰、礼宾、通津、义泉、永安、折挂、知足、和风等古老街坊,开发旅游文化区。同时一首以“清清的梅溪”歌以示对这位先贤的眷念之情。
二0一二年,为了纪念王公诞辰九百周年。我省、地、市、镇各级党、政、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下,专门邀请全国历史学家、学者六十余人齐聚王十朋故乡雁荡山风景区开展全国高坛论文学术研讨会,给予王十朋全面地高度评价。同时举行在梅溪祠堂,梅溪文化公园,乐清市大会堂等地举行万人参加的各种隆重的文化纪念活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致词。
自1989年开始经各级党、政部门批复,十朋墓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省文物厅批准,经省考古研究所设计自1998年下旬动工;于1999年十二月竣工。乐清市王十朋纪念馆亦于二00二年二月十一日召开盛大落成典礼。于二00四年被列入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00八年列于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优秀阵地。
二0一四年上半年,在各级党政领导指导下,我馆梅溪文化公园内创建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园区及宏扬王十朋“忠、孝、悌”思想教育,以王氏家训“家政集”全文刻字立碑的“忠、孝”园区等五大学区,又建成300米“王十朋爱国诗词书碑长廊”,立碑450多个。今年即将竣工的“左原王氏文化楼”,其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总合计占地面积25亩余。
王十朋全集
家风延续
自从王十朋的“家政集”将王氏家风从观念到理论,最终形成规范的家规、家训制度。首先以自身作则,以严教子孙,遵守先人遗训。因而出现叶适(水心)亦极为称誉:“梅溪二子、守其家法、不为清淡、厚施薄取、轻退重进”,“独行无祷、一世所随”。总以梅溪为楷模。如:
宋江东提刑王闻诗
公讳闻诗,字兴之,幼名孟甲,号凤山。少有远识,乡里富人以及其状元子,争欲婿之,辞而娶其始聘贫女孙氏,相敬如宾,与弟俱入太学,以父恩授监建康粮料院,秩满,晋谒宰相,谓龟龄子,不宜屈,铨部欲汲引之,公不俟,装而归。续历任连江丞,大理司直大理丞,又知和州、光州、以钱监辇炭钱为民患,奏废之,寻为考功郞枢密参详,终江东提刑。配孙氏,生二子,夔、闽。公生十月十六日,坟历东山五凤楼,业水心先生志其墓。
宋直秘阁王闻礼
公讳闻礼,字立之,幼名孟乙,号中界主人。父恩授监湖营田官,晋知常州。有佣手刃其主及家数人而焚其庐,州谳无证,公驳置之法。岁早饥,上疏救荒。知德安州,改大府丞,江东运判,终直秘阁。配徐氏,寿八十八,兴兄兴之公合窆。
公正廉明王德芝
公讳德芝,字季进,一字长民,号梅岩。宋绍定进士,初筮仕处之龙泉尉,政声蔼然,除平安常熟县丞转福闽知县。当道交彰,保举除知怀安,又改严之桐庐。惠政所在,离任皆扳辕载道,有忠文公风范,且立生祠额曰:『公正廉明』。公友孝贤敏,时有十头之戒,油头、色泥头、酒高头、马笼头、鸟牵头、腊骨头、骰钱头赌之类,凡莅任,即禁令劝戒,剖决如流,发奸摘伏,胥吏肃然,民故不扰,以『小龙图』称之,所着有对越集、明鉴録。配白石钱氏,生子二,长子四七提干;次子五一新恩迁永嘉石柱。墓历王家山铁场岙共八垄。
为民请命王元持
公讳元持,字维道,号清非子。其先并州人,上世避乱迁杭州钱塘县漾沙坑。三徙温之乐成,为着姓。曾祖闻礼,任江淮运使,祖讳大节,赠朝请大夫。忠文公,先君系宗孙也。以明经入选,登宋淳佑庚戌第。初授泉州学教授监省仓,知余杭县,入为尚书省检阅文字,两浙运管提辖,权货务诸司粮料,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福王府教授,小府寺丞。以言事忤时宰,即补外差,知处州,寻以亲老乞归奉养,咸淳辛未岁也。德佑元年,授朝议大夫升直秘阁,知武冈军。时湖北诸郡悉已归附。郡之北与州接壤重重压境,人情危惧。先君一意备御,创立军武,有廖卓者,山东人,素骁勇,善用月斧,号寥寥头,以皋隶武冈。先君于囹圄委以军事,又于诸寨得淮军二十余,以附廖卓俾训练士兵,控扼险要,果得其用,人心恃以无恐。郡有溪洞省,猺措据,至是猺民乘四境纷扰钞掠省民。先君以礼招致,择其可用者,授之官,且论以事势,众皆悦服而去。所在盗贼蓬起,他州县惟务杀戮,先君独示以自心信,多所全活,郡境帖然。明年大军既下潭阃,先君奉慈元诏,为生灵请命,纳士归附,既陈词告老,不允。钦受宣命,授招勇大将军、诸路总管兼府尹,湖南所在残破武冈,民不见兵,号称乐土镇守官,闻溪硐多蓄聚,必欲遣兵深入,先君力于行省争之得免,所存活者甚众,遂陈情谢事,既得请,道修且阻未可赋归,邦人赖保护安全之德,力相挽留,以为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况遗爱存焉,因匾所寓曰:『适安燕处』,其中植花种竹以自娱,号清非子,达官名人率皆过从剧谈,终日不倦。生平惟以廉谨自守,与人交必以诚。常戒饬诸子勉自植立,毋坠先声,至元甲申二月十四日,以寿终天,乎痛哉!有遗文二十卷。先君生于嘉定己巳四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六。宜人刘氏青田国子丞元济之从姑祖也,有淑行,闺门之内肃如,生嘉定壬午,先一年卒,享年六十有一。男六,长麟孙,忠显校尉,同知瑞安州事,后十六年卒。次宜孙,为舅氏。后次凤孙、龟孙、龙孙、鹤孙。女二,长适青田县陈天俊,中书舍人仲微之孙。次适高万全,沣州通判彦若之子,俱卒。孙男十六人,瑞、俊、彪、伟、太、田、侃、岘、得、谦、锜。鹤孙不孝,至元甲午始克扶护东归,以大德乙巳十二月丙甲,奉柩合葬于永康乡米筛岙之原。不孝男凤孙谨志。
宋太常博士王元庆
公讳元庆,迪功郞之子,以太学登咸淳戊辰陈文龙榜进士,初仕佥判,任知府,寻历太常博士,与邑陈应森、林正奕联登甲弟,且最相善,配氏失,失二子、二孙、葬横屿北山。
宋大理寺大卿王持垕
公讳持垕,字载仲,号畲斎(端),大任公次子也。幼孤颖异,力学逰于潜室、程讷斎(端)、九轩诸公之门,暨入太学,率六馆叩阍,论宰相史嵩之之罪。登淳佑甲辰留梦炎榜进士,初授饶州寻教浙西帅幕。时丁大全将入台。公谓其内怀奸诈,外示狂率,使得志便为国忧。大全恨之,后以著作左曹郎。吴潜罢,公言于理宗曰:『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问恩雠,潜不当罢。』争之甚力,遂亦罢。贾似道怨潜并及公,由是筮四明,签建康,通判绍兴,虽三召不越郎曹,知宝庆、嘉兴二府,皆不终任,似道败,始除大理少卿。越一年,以大理寺大卿中大夫,赐紫金鱼袋,封乐清开国子致仕。以宋亡痛国家沦丧,君母播迁,遂不食而卒。公生宋宁宗庆元庚申十月十三日吉时,卒端宗景炎丙子十一月廿四日吉时,寿入雁行,时年七十有七。配周氏,封令人,谥端淑,生五子:时中、王政、王白、寺薄、通士。公塟璜坑西麓。
宋太慰王干泰
公讳干泰,字符祥,号岐峰,夔公之第五子,闻诗公之嫡孙,十朋公之曾孙也。公弱冠时,自左原徙居邑西团川里(翁垟地团王村),为槐川王氏始迁祖。
公登咸淳戊辰科进士,因征东南沿海平寇有功,官至太常博士、太尉。居官廉洁爱民,多处建树,众民深感公德。致仕后居家,杜门不出,惟以教训子孙为事,因世其家焉。世传公疾笃时,起沐浴正衣冠,悉呼子孙立为身侧,端坐而逝,遂显为神,至今庙像常新灵异。
德配赵氏,生一子。墓厝西团川里(今翁垟地团王卧龙桥南平原)。
宋翰林学士王干顺
讳干顺,字符祥,号鹤峰,梅溪公之曾孙,太尉公之季弟也。宋淳佑间登春榜,授翰林学士。时赵鼎将革四方,盗贼蜂起。公告致归,会海寇逼乐清甚急。公遗书温州路都督,策以奇谋。寇退后,遂不出,挈家潜居于永嘉上流菰溪。开创基业,凿池种荷,因号其村为荷塘云。
常守『三种』王白
公讳白,字纯甫,大卿公三子也,幼从林纲斎先生学。登咸淳乙丑阮登柄榜进士,初筮郯溪尉,让同年长者仕,以年少求事亲,改句容主簿,除镇江司理,转签江东阃幕兼权建康司理参军,除饶州府学教授,端方廉能,多所平反,不忌权贵,有忠文公风。调番阳教授,孝满归家养亲不仕,至元十八年,上征同除安抚薛监簿、刘诰院,佯以言语不痛,力辞不就。读书种植之外,以山水自娱,常守三种:种德以保家,种学以立身,种植以衣食,甘居清素,积财善散,志在奉先淑后,立祠塾,置义庄,造桥修路,掩骼赈饥诸善事。享寿八十,妣柳市翁合门女,婿鹿岩冯保正,纳陈氏生奕、契二子。墓厝三都珠垟。
明国举録训王景增
公讳景增,字德境,号一隅,敬节公三子也,诞生于元至顺元年庚午(公元一三三零年),隐居不出。迨明洪武元年,制科举乡贡以考两优等释褐中选,命以京秩授学官例同进士。戊申(公元一三六八年),公以明经应荐任国举録训,行端方,时称大明程门。后居林下讲道,一邑弟子,如坐春风。邑令邬公咏诗以颂其师范。配黄氏。公卒于明永乐五年(公元一四零七年),享年七十八岁,塟本地殿东。
明景泰探花王海宇
山六公,讳广,字玄豹,学名至美,号海宇,明朝代宗景泰癸酉(一四五三年)科探花,后任光禄寺腆膳部之职。公小负不羁之才,曾游学远方,后抵浙之杭州,观其湖山胜状,不忍离去,遂客居北星关外,越数岁,而雁塔里有百万之林公,慕公之渊博,词章富丽,遂以才德并美之女妻之,即太夫人林氏也。
公有六子,成为我族之六房房主。因公之德泽,使我王氏后裔枝繁叶茂,世代兴旺。
八百年来,左原王氏家居按照王公(家政集)遗训年年祭祠。而于二OO七年遵循王公“ 祭祀欲其精丰,用度欲其节俭”之家训; 经王氏家族决定将谷雨祭祖定于每三年中“小祭” 二次,每次数约150人左右,各地支脉派代表参加。一次“大祭” 轰轰烈烈,来自全国各地左原王氏裔孙及台、港、澳华侨裔孙汇聚梅溪祠堂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祖” 典礼,参加人数3000-5000之多;祭祖仪式分五个程序:第一是典礼仪式,分别由:王公故地负责人讲话,上级领导致词,各地代表,能人志士,贤孝裔孙代表发言,族人宣读重温王公“家规、家风” 遗训。第二转入“祭典” 仪式宣读祭文等程序。第三是祭典队伍出发到白岩岙(今梅岙)王十朋公及王百朋公墓进行祭拜列队鞠躬。第四是王十朋、百朋二公坟举行祭典仪式,宣读祭文;第五回祠堂举行入宴,由主持人举杯向天、地先人三敬酒后方可开宴。
而今左原王氏远抪全国各地及台、港、澳、华侨,承王公家规、家训之德泽,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族人之间、社里之间、共睦相处,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为强国富民奔小康贡献力量。
二O一五年十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