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家风家训,恐怕这里记录的没有名门望族,亦无鸿篇巨著。但我想你一定见过照进老屋的阳光,闻过清茶静心的幽香,听过晨雾中婉转的鸟鸣,那些静谧之中溢出的生机,便是我虞氏家风用大自然的语言写下的诗。
志学之年,我第一次跟随家里人来到虞氏宗祠。活了数十年的这幢建筑,不镶金不贴银,厚厚的木门上甚至没有一丝蜘蛛网,数尊先祖的塑像,静静看着偌大的台子,看着时间在他们脚下潺潺的流过。踩着吱呀的楼梯上一层,一位花甲老人专注着手中的劳作,并没有抬头招呼我们。刻字、排版、刷墨、覆纸、印刷、装订……这位修族谱的老人,把案台上的工具排放得整整齐齐,把每一个字刻得清爽刚劲,把一生的时光都注进了这片匠心。
家风家训家规,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或传唱诗词之中,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有形,于无形无声处指引着子孙后辈向优秀先辈看齐。我的父亲,从医三十七载,同样也是匠心的传承者。凌晨一点,有人慌忙敲打院子大门,一位中年病人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面容扭曲,被家人担着来求医问药,父亲二话不说迎进门来,赶忙换了衣服看起病来。类似的患者找上家门来的情况不胜枚举,作为女儿的难免面露难色,但父亲却从无怨言,一见患者便迅速切换成“医生模式”,两耳不闻周遭事,双目只看苦痛人,更别提察觉什么时间、地点了。
至于父亲对我的教育,这二十五年可以浓缩为短短六个字“言寡、色厉、心慈”。他从不给我上什么课,但他就像修族谱的老人一样,把“固执,缓慢,劳作”背后所隐含的“执着,专注,对完美的追求”用实际行动表现给我看;他极少用言语诉说父爱,但他就像修族谱的老人一样,无论时光流转,但他始终就在那里,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撑起一个家;他把病患送来的锦旗字画都收了起来,就同修族谱的老人,把诊室整理得一干二净,对每一个病人都倾以全部的关怀,把毕生精力都注入了一颗医者仁心。
家风家训家规的熏陶让我深深明白,身为公职人员,更应打磨一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匠心。少花拳绣腿,多真抓实干,用心倾听民声并倾力解决问题,可谓匠心;严守清正廉洁,始终勤政为民,在依法执政的同时不忘改革创新,可谓匠心;敢于直面风险,勇于担当责任,做群众利益的保护着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可谓匠心!
苍山不语自有其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其广阔,松柏不语自有其挺拔。家风家训家规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并且如鎏金石刻般,虽经时光河流冲刷,不但没有流逝,反而越发弥足珍贵。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故事,承载着虞氏家族的匠人匠心精神,汇入我的血液,凝聚成我的精神内核,不断推动着我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不竭奋斗!
龙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干部 虞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