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清廉温州 > 二等奖 > 老父亲的无字家规

老父亲的无字家规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刘和刚一曲哀怨缠绵、如泣如诉的《父亲》不时地勾起我对父亲的怀念。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八年了,而他逝世前一周对时光的感悟、他一生中用生命去践行的、不成文的为人处事的规则却深深烙印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底,时刻规范着、考验着、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的言行!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爷爷养了几只羊,有一天早晨,爷爷照例去羊圈喂羊时,发现少了一只羊。爷爷伤心难耐,二话没说,就发疯似的在村子里寻找。结果,在同村的另一户人家那里找到了那只昨晚“丢失”的羊。爷爷正在斟酌着如何对那人家开口,却被那人家问话了:“你干么在这里东张西望的?”爷爷说:“我找到自己丢失的羊了。”没想到那人家仗着自家人多势众,不但不承认,还倒打一把,反而说爷爷诬陷他偷羊。结果呢?爷爷明知那只羊是自己的,不但要不回羊,还向那户人家赔礼道歉。全村人都知道那户人家凶恶、知道他们没道理、知道爷爷委屈了,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很多好心的村人念爷爷一贯与人为善,到爷爷家,你一元他几角的凑钱给爷爷,以农村最朴素的方式宽慰着爷爷。而爷爷心领了众乡亲的好意,一一谢绝了人们的资助。

也许,那户人家良心发现,在将羊养了一周后,亲自将羊送还给爷爷,向爷爷承认了自己偷了羊。

父亲心平气和的讲完了,说爷爷那样做是对的,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斗,羊又好好的回来了。做人不得得理不饶人。

父亲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将爷爷的美德发扬光大。有一次,父亲去集市上买猪粮,那卖家多找了他5角5分钱(请不要见笑,要知道解放初期,那可是不小的钱)。因父亲没有文化,当时算不出来。后来在路上越想越不对劲,最终把这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边上会算账的人。那人告诉父亲,卖家确实多找给他5角5分钱了。父亲听后二话没说,拼命赶回集市找那个人。当父亲气喘吁吁找到那人,说起先钱算错了时,那人还以为父亲还要钱,就急着往前走,并连连表示没错没错,不理父亲。当父亲回过神来冲他喊着,你多找我5角5分钱了,那人才停下脚步,而这时父亲心头的那块石头才落地。父亲回家后说,如果当时找不到那人,他会一天天去集市找的。否则,永远都不会安心。

父亲还是一位非常珍惜文化的人!他虽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但要求子女一个个都要认真读书。他说,自己从小习武,19岁的时候他操练的柴锤(笔者注:也就是“少林长棍”)技术就在当时的小镇大有名气。可是他感叹,武术再好,最终也无法打出去平阳一个县。而读书,却能走出浙江一个省的呀。因此,父母都表示:只要我们能读上去,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上学。我记得,当时我们居民区能写信的人不多。当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常常把村人写信、写包裹封面的事承揽过来让我锻炼。他觉得自己虽然不认识文字,而自己的小儿子都可以为别人写信了。那种自豪感写满了他老人家的脸上。

父亲还是一位乐善好施、勤于助人的人!虽然家穷,拿不出金钱资助别人,但他却凭着自己一身的木工好手艺默默的为左邻右舍做服务。父亲是国有企业里的一名木工,有着一身木工好手艺。邻里大小,不管谁家有什么木工事求助他,不管自己多忙,他都欣然满口答应下来。为张家做一张桌子,为李家修一根扁担,还常常应约跑到别人家里去修理窗户、凳子……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要知道,所有的这些,父亲从没收过人家一分钱,连抽一筒水烟,也都是自己随身带的。在我们兄弟姐妹的眼里,父亲就像弥勒佛整天笑容满面,不知愁苦的,即使在我们家穷得揭不开锅的年头里,也少见过父亲怨天尤人的表情。

我呆呆的伫立在父亲的病榻前,仔细端详着父亲那张因病而微微蜡黄的脸,心如刀割。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被岁月的铧犁耕耘得沟沟坎坎,犹如青丝的华发已一片斑白,已经凹陷的双眼暗淡无光,初看似有一层浅黄的网。他不时地嗫嚅着,欲言又止……父亲,您想说什么呢?

父亲:请您老放心,您不会头头是道,一二三四的总结做人的道理;您不认识一个字,更不会写下千古流传的家规家训。可我们知道,您是用自己的言行,不!您是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诠释了“吃亏、诚实、乐善、崇文”的不成文的家规!我们不会忘记您老做人的准则,我们会传承您老的家规家训,将她世代传承!

目不识丁的父亲啊,您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千古不灭的心灯!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商报纪检员 郑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