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养德,耕读传家,仁爱修身”,这是我家的家规家训。
我们家是一户再平常不过的寻常人家。从清末的祖上算起,农民、裁缝、秀才、商人都出过,但家族共同的底色是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也没有历经地理的迁移,繁衍栖住在温州瑞安市的上望薛里、东南一带。
“家族家训不是一板一眼的教条,而是一举一动的传承。”这是祖祖辈辈对于家规家训的解释,而家族里的成员——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们,就是家规家训最生动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勤俭养德”。祖辈父辈一辈子教育子女儿孙要靠自己的双手,要勤勤恳恳,而他们自己也是如此。祖辈父辈的省是出了名的,衣食住行都留下了他们勤俭的注脚。祖父祖母一辈子务农,特别珍惜粮食的可贵,以前一家人围着圆桌吃饭的时候,他们俩一粒米也不肯浪费,吃完的碗总是跟“新”的一样。年轻的时候,他们穿自己做的衣服,印象中父亲一件早已褪了色的半旧深蓝色的中山装是穿了又穿,更别说里面的内衣衬底是一针针一块块补得厚厚的。这样的往事也许归根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父亲也难得买一件新衣服,他会把我的旧衣服拿来改改大小,裤脚剪去点,扣子往里面扣点,就成了他新的置办。我还有几个兄弟姐妹买给他们的衣服,父亲母亲也总是视若珍宝,只有大日子才会拿出来亮相。我的老家就有后花园,村里还分有几块地,父母亲就一起种点四季豆、青菜、黄花菜、山药……四季变迁,一切都动用自己的双手取之于自然自给自足。收成的季节到了,父亲又挨家挨户地骑着他的“老牛牌”自行车把蔬菜送到自己的四个子女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辈子都住在老家,两层的木质楼房,阁楼装修、重新铺地板、重新建个矮房,都是父亲自己亲自亲为,锯木头、刨木框、削木板,扛、粘、钉……每天都是他和母亲搭配干活,执意不肯找别人代劳。
“耕读传家”。祖父虽然不是文化人,但他深知文化的重要,一直供我父亲直到初中毕业。父亲是1942生人,他初中毕业后考上卫校学医,也是我们族里的“知识分子”。虽然后来他服从国家政策又回乡务农但他始终保持着读书和学习的好习惯,家里的藏书、收集的报纸上有他密密麻麻的笔记。正因为此,他对我们儿孙也寄予了耕读传家的殷殷期望,他关心子孙辈在学校的表现,更关心我们在课外的功夫有多少,打电话十有八九是关心学习的状况。父亲小时候对我学习要求高,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高要求传导到了我的儿子和下一辈身上。小时候儿子要是佝偻着背在那边写作业,我就“扭”着儿子的耳朵叫他立马改正。现在想来,这多多少少受到了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父亲爱说话,每回去到子女家,他就免不了开始他的“讲故事大会”,不说什么大道理,只是讲一讲他人生过往的一点经历和对我们的嘱托,倒也总是博得观众一片喝彩。
“仁爱修身”。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生仁爱待人,记忆中从来没说过我们一句,骂过我们一句,总是对我们关爱有加。小时候,爷爷奶奶是祠堂寺庙里面的常客,祠堂里的供品供过之后,他们自己舍不得吃,会送给我们孙子孙女来说吃好的吃乖的;村里谁和谁发生争执了,父亲总是愿意当那个讨人厌的和事佬;前些年奶奶年事渐高腿脚不便,是母亲天天给她做饭照顾她起居,最后经大家推选获得了“上望街道好儿媳”荣誉,母亲羞红着脸说愧不敢当;最近阮氏宗堂要办宗亲宴会、重新编写族谱,父亲又是一腔热情把它揽过来负责,甚至自己先垫资也无所谓……
他们的故事很多很多,说都说不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里面的名言,时至今日仍旧涤荡着人心,这是家规家训的力量。而我们家的家规家训,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五个孙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润物细无声,家训抵万金,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家规家训在无言中发挥出的巨大能量,它是真真正正的传家之宝。(阮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