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清廉温州 > 要闻 > 温州这个家规火了!登上中纪委网站头条!

温州这个家规火了!登上中纪委网站头条!

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兴古堡守卫家国 立族约丕振门风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为什么一个私家城堡,屡退倭匪,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

为什么堡内王氏一族,奕世簪缨,却能始终做到为官清廉?

为什么一部《王氏族约》,百年传承,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

永昌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雄伟壮观、保存完整,是明代温州地区极具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是浙江仅存的两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垒之一,既为军事遗存,又富水乡风情,街道河渠呈井字,跨河桥造型各异,被誉为“东海文化明珠”。

东海之滨,大罗山麓,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气护卫下来的,不仅是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王氏宗祠牌坊,也不仅是雄伟壮丽的古堡,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风和绵长文脉。

农历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古堡春祭,相传延续至今已四百余年了。严谨的祀仪之中,司礼诵读族训,是最为庄严肃穆的环节。

在古堡繁衍生息的,是一方望族英桥王氏。据《英桥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今属温州),其里曰英桥。

自始迁祖万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悠悠七百余载,传承二十九代,英桥王氏瓜瓞绵绵、家风悠长。

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故而民风彪悍。为敦伦子弟,教化民风,致仕归乡的八世祖王澈,将“为官体国,在乡惠里”的家国情怀,具化为12000余字的《王氏族约》。《族约》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

英桥王氏二十一世孙 王伟:

先祖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约》,一共一万两千多字。他以士大夫的身份,为家族写了这个《王氏族约》,目的是把家族的家风提升上来。有了这个族约以后,才有永昌堡。

英桥王氏通过各种方式,对族人进行家风的传承教化。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团传承之火也在族人心里顽强地燃烧着。

体悟这传承不息的《王氏族约》背后的文化精神,我们大概就能破译英桥王氏蔚为望族的密码。

《王氏族约》重视精神褒奖,对行善举者,不限贫贱,均载录于族谱中颂扬;反之,有行不义者,则据实在族谱中记录警示。

《王氏族约》还表现出强烈的“崇儒重教”风尚,这得益于对先祖家风的传承。三世祖王珍“辟家塾延师教弟子”,课外还“令其歌诗习礼”。宗族还立义塾、设义田、置义仓,资助贫苦族人读书应试。独特的教育方式,浓郁的求学之风,让英桥王氏不但成为科甲蝉联的官宦世家,还成为博学好学的文化世族。这片面积仅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走出进士13人,其中状元1人、传胪1人,另有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桥王氏可查著述70多部,为浙南之冠。英桥王氏还先后创立众多公共学习场所,并资助府县官学建设,以利地方百年树人。近代以来,“重文兴教、格物致知”之风绵延,孕育了王国松、王季思、王镇恒等专家学者。

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 洪振宁:

英桥王氏他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为地方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很大贡献。他们这个族约有个很大特点,那就是把温州的文化思想资源,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的思想继承下来。永嘉学派是一个提倡务实、事功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挺有名气的一个学派。他们的很多思想被《王氏族约》所吸收、转化。

《王氏族约》的立训者王澈似有预料,日后家族必会显宦辈出,因此他在族众如何“当好官”、“理好政”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其中,既有“凡子孙居官,务要廉勤正直、尽忠体国、恪守官箴”的叮嘱,亦有“其治行卓越,惠泽及民,殁后于谱传之”的期许,更有“贪酷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的告诫。正因族内精英们经家风训化早早树立“为政以德”的志向,才造就王氏一族不但科名显赫,同时又门风清丽、朝野称誉。明清以来,英桥王氏为官者不下五十人,个个官声清越。在明代被广为传颂的清廉官员模范中,就有两位来自英桥王氏——“铁御史”王诤、“清廉典范”王继明。王诤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溧阳县令、山东道都察院御史、云南巡按及贵州巡抚。在溧七年,惩治豪强,为民申冤。他还曾怒砸贪腐官员酒席,被称为“硬骨头”、“好御史”。王诤一生清廉,致仕归乡时,仅几箱书、一张琴而已。王诤族侄王继明,初任直隶太平府当涂县令,廉政善举,简礼亲民。后奸官陷告,称王家奴仆上百,家造府台大门。朝廷派人暗访,到其老家,见埠头有中年妇女漂洗苎线,问之正是王继明继室,探其府第,却是三间小旧房,里面白发老妇正捻苎丝,婆媳俩以小工为孙儿凑钱念书。

至今,永昌堡内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王氏宗祠牌坊是穿草鞋的保下来的,王氏宗族声望是十三进士撑起来的”。那《王氏族约》是如何让“穿草鞋的”与“着官服的”一样谨言慎行、遵规守法的呢?《王氏族约》在开篇祠仪中写道:“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扰门庭。”《王氏族约》在德行上主张“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在治家上要求无论“为庶人,为士,为大夫卿佐”都应“本诸勤俭”。对于族中精英,则提出更高要求:“凡生员,当敦行好礼,崇尚气志。”《王氏族约》施行之后,因其卓然功效被县府两级举荐,上升为官方推崇的家规族约范本。但这一族约精神决不止于字面纸上,王氏历代先贤将其践行为施粥舍粮、扶贫济困、铺桥修路、抗倭建堡等务实义举。

这尊把剑持矛、威风凛凛的英雄塑像,铭记着英桥王氏殊死抗倭的悲壮历史。明嘉靖年间,永嘉是海防前线。王澈的胞弟王沛自幼深受“惠泽及民”教诲,他与族侄王德,招募了两千余人的“义师”。这支自发的“义师”,不但在本地屡退倭匪,还多次驰援邻近卫所。后王沛、王德相继为国捐躯,分别被追赠为太仆寺丞、太仆寺少卿。再后来,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识到“固营垒以待敌”的重要性,率众筹资筑建城堡。王叔杲倾囊倾家负担大半,自家宅院却隔在城外。王氏族人众志成城,历时一年建起了一座民建的海防雄关“永昌堡”,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400余年后,军事专家范中义观堡后慨叹:“将当时管形火器的先进性能同城堡防御巧妙结合起来,这是一大创举,是前所未有的。”